【榜样的力量】陈法军:潜心科研,育人有方

    2019-12-05 16:46:32 作者:赖玉婷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122cc          浏览数:0

  人物简介:陈法军,男,1974年5月出生,山东济南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植保94级校友,1998年毕业于莱阳农学院植保系植物保护专业,2001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农业昆虫与害虫治理专业农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整合生物学中心生态学专业攻博士学位,2006年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省农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8月进入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昆虫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助理、昆虫系副主任。

  做出选择,义无反顾

  面对人生的三次选择,陈法军有过犹豫和徘徊,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科研的道路,选择后,便全身心投入对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不断突破自我。

  98年本科毕业时,他面对的第一个人生选择是去农业企业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当时在前往胜利油田等农商企业和学习深造两个选择间犹豫不决,但作为学校第二届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届考研优秀成绩的激励和专业老师的影响下,他最终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生态类的研究生。“莱农是考研专业户!”,提及考研的情况,他骄傲地提到,当时班上的考研率能达到30%,在学校和学院优良学风的带动下,大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南京农业大学读研期间,他十分关注农业生产问题,在1990年到2000年,棉铃虫连年大爆发给农业生产带了极大危害,面对这个问题,他潜心钻研,致力于寻找解决方案,发表了《蛹期土壤水分状况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毕业后,他在前往科研院所进行烟草害虫防治方面的工作和读博深造之间陷入徘徊。面对当时的家庭境况和压力,曾让他产生了有放弃深造的念头,但内心深处,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又激励着他进一步探索,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坚定走上了读博的道路。他感叹道,“父母对孩子的前途是很看重的”。在中国科学院读博期间,他持续关注农业生态问题,在当时,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了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他就此在国内率先展开了农业方面的研究,并发表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害虫-天敌’系统的影响》,且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博士毕业后,由于科研论文(SCI)迟迟未发表,为过渡,他又选择了一头扎进科研的怀抱,前往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省农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先后获得浙江省博士后择优项目、第三十八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为植保事业努力钻研。

  目前,他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任职教授,仍然志心于三农科研,组建了“气候变化与控害减排和生物多样性(联合)创新研究基地”“温度、CO2浓度和磁场环境综合控制平台”等,并参与了两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理论为基,实践为真

  陈法军一直很重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科学生有“高分低能”的现象,他提到,一定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并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基础训练的工作。

  他认为,本科生一定要强化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积极进入实验室,所以他教导研究生多为本科生进实验室提供帮助和指导,让本科生多观摩、多学习、多动手,并跟随实验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演算。

  他在教育中积极提倡本科生科研基础训练,加强本科生教育。对于科研训练,他提出“一个完善,四个创新”的目的,旨在完善知识结构,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拓展创新技能,塑造创新人格。他鼓励本科生多多参与院级、校级等项目写作、实验开展等,利用好参与机会。

  除了科研训练,他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少不了社会实践,无论是学院、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或是自行寻找身边的农业企业等,尝试接触植保的日常科研工作。“植保是一个农业基础应用学科,光学书本知识是不行的”,我们要坚持接收最前端的科研信息和技术。

  “学知识固然重要,但还必须提高交流表达能力”,陈法军认为,本科生也应该多参加组会,增强表达能力。研究生就不能再读死书了,要能与人交流,展示自己,能大方地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

  不忘初心,心系母校

  讲到教育经历,他激动的提到,在他带过的60位学生中有20位是来自青岛农大的同学,他带出来的10位博士生中,青岛农大的学子就占有了5位之多,为母校培养人才显然是令他愉悦的事,“母校发展好了,我们就发展好了,同样的,我们发展好了,母校也就发展好了”。

  令他欣喜的是,他带出来的一位博士生2018年选择回到了母校青岛农大,为母校服务,当谈到学生的情况,他如数家珍,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他们发展好了,我就放心了”。对于母校的学子,他总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并投以持续地关注。

  在科研的道路上,陈法军始终执着、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陈法军从未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可能有千千万万的科研工作者有着与陈法军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陈法军身上散发的“莱农”精神,似乎历久弥新。

编辑:孙利

责任编辑:孙利

Baidu
sogou